黄帝内经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牛顿小说网
牛顿小说网 灵异小说 综合其它 同人小说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 现代文学 侦探小说 言情小说 网游小说 玄幻小说 热门小说 仙侠小说
小说排行榜 经典名著 科幻小说 武侠小说 穿越小说 诗歌散文 幽默笑话 官场小说 竞技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伦理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冷宮秘道 平凡人生 食寝病栋 引狼入室 情不自禁 一击即中 押寨夫人 动物农场 我家女人 天国之国 风流纵横 一龙五凤
牛顿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黄帝内经  作者:古典文学 书号:3013  时间:2014/2/27  字数:8187 
上一章   ‮论大象应阳阴 篇五第‬    下一章 ( → )
   
【本章要点】

  一、说明人的和天地四时之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才能取得临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

  【原文】

  黄帝曰: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为天,积为地。躁,长,藏。化气,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浊气在上,则生。此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为天,浊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出上窍,浊出下窍;清发腠理,浊走五脏;清实四支⑤,浊归六腑。

  水为,火为为气,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归化。食气,形食味,化生,气生形。味伤形,气伤化为气,气伤于味。

  味出下窍,气出上窍。味厚者为,薄为。气厚者为,薄为。味厚则,薄则通。气薄则发,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酸苦涌

  胜则病,胜则病。胜则热,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暴喜伤。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重。故曰:冬伤于寒,必温病。伤于风,夏生飧。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在地为土,在体为,在脏为脾,在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风胜,甘伤,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皮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在脏为肺,在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寒胜热,辛伤皮,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之道路也;水火者,之征兆也;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在内,之守也,在外,之使也。

  帝曰:法奈何?

  岐伯曰:胜则身热。腠理闭,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也,者其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也,者其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所不能全也,故居之。

  故天有,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上天,浊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气,感则害皮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从,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按脉,先别。审清浊,而知部分,视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以别柔刚,病治病治,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

  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

  ⑤清实四支:支通“肢”;清,指在外的清净的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风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位。

  谿谷属骨:之小会为谿,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

  握:指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

  哕:即干呕。

  左右者,之道路也:右行,左行,从左升,从右降,所以说从左右是的道路。

  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源的意思。

  为之俯仰:即呼吸困难的意思;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

  烦冤:即心之义。

  七损八益: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气有益的八种情况。

  八纪:分、秋分、夏至、冬至、立、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

  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

  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

  【译文】

  黄帝说: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毀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变化来说,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质为静,则为动;主萌动,主成长,主杀伐,主收藏。主万物的气化,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热气能产生清。清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的病。浊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之气变为天,浊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出于上窍,浊出于下窍。清从腠理发,浊内注于五脏。清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火主是无形的气,而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产生。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生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的真气从上窍发。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味薄的属于中之气之中,气厚属于纯,气薄属于中之。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气,气薄能渗气,气厚会助发热。亢促使元气衰弱,而微能使元气旺盛。亢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的煦养;亢耗散元气,微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酸苦而有涌作用的,属于

  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气偏胜了,气必然受损害。同样,气偏胜了,气也必定受损害。气偏胜就产生热,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能操作人形体,热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壅滞而肿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热太过,肌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就枯涸;气太过,就会生发泻。

  天有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气,大喜会伤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形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季就容易发生热病;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別脏腑的,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顺逆,各有条理;四时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肌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在五脏为脾,在五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气伤肌,但风气能抑制气;过食甘味伤肌,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皮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在五脏为肺,在五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的表现。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在内,有作为它的卫外;在外,有作为它的辅佐。

  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呢?

  岐伯答: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虚于下,浮于上,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气是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气是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气轻清而升于天,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以天地的来比喻人身的,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所以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刚侵入皮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气,就会使皮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有时要从;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还是属。审察浮络的五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气盛时,就需要等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在皮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的,也可治其;病在的,也可治其。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Www.NiUdUNxS.COm 
上一章   黄帝内经   下一章 ( → )
黄帝内经最新章节由网友提供,黄帝内经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小说,黄帝内经小说网免费提供古典文学的小说黄帝内经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