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最新清爽干净的文字章节在线阅读 |
|
牛顿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作者:猛子 | 书号:374 时间:2013/6/5 字数:6264 |
上一章 慑威 章053第 下一章 ( → ) | |
第350章威慑 如果武烈侯未能扭转中原战局,其结果是灾难的,但中原危局是武烈侯蓄意制造的,他布下的局,他自己去解,秦王政的这一要求合情合理。 兄弟之间的矛盾可以缓解,利益可以妥协,但不能以损害王国利益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王国利益不容受损,这是底线,谁触犯了这个底线,那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 武烈侯带着三千虎烈卫,夜兼程赶赴中原。 由平城入代,再由代城翻越飞狐陉南下中山,然后由中山抵达邯郸。 王翦、冯毋择等河北军政官长出城十里相。琴氏、乌氏、卓氏、郭氏等云集于邯郸的巨商富贾也随同出。 宝鼎与众人一一寒暄,虽然风尘仆仆,疲惫不堪,但神态从容,脸上自始至终充满笑容,言谈之中也看不到任何忧愁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众人心里的不安。 中原形势太恶劣了,大片土地丢失,大量城池沦陷,大梁和新郑两座中原重镇遭到齐楚联军的攻击,但中原没有援军,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东南和江南军队与楚军战于九江,京畿军队要戍卫关西。蒙武指挥中原地方军能坚守到现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在大部分人看来,现在拯救中原的唯一希望就是武烈侯,就是代北战场上的秦军主力,虽然这可能要付出丢失代北的惨重代价,但代北和中原的价值没有可比,弃代北而守中原是绝对正确的策略。 大秦朝野上下都在期盼着大王下令,都在等待着武烈侯的到来。终于,秦王政顺应民意,下令调武烈侯赶赴中原,那么紧随武烈侯而来的必定是浩浩的几十万秦军主力。 宝鼎和王翦同乘一车。 “看到了吗?”王翦指指车外欢呼的人群“他们一直期盼你重返中原,已经等了很久了。” 宝鼎笑了起来“他们期盼的不是我,而是几十万军队。中原牵扯的利益太多,如果丢了,损失难以估量,但这一次的损失无法避免,咸宫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就把我从代北赶了过来。我就是来做替罪羊的,免得让大王和咸宫丢人又丢脸,颜面大失啊。” 王翦笑了起来,摇摇头“事已至此,你就勉为其难承担一次责任吧。反正中原是你打下来的,大家的利益也是从你手上拿来的,中原丢了也罢,损失惨重也罢,大家都不敢对你怎么样,更不至于墙倒众人推。相反,割地议和之事如果由咸出面,大王和中枢不但威信受损,咸政局恐怕又要风起云涌,这对我们都没有好处。” 接着他笑容微敛,皱眉问道“咸给你的时间很短,你有把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中原危局吗?如果你解决不掉,咸会不是放弃代北,转而调主力大军南下作战?” 宝鼎迟疑了一下,说道“这种可能很大。大王着我离幵代北,显然暗含这种威胁。我不在代北,恐代北怕没有几个人敢于和咸直接对抗,公然违抗大王的命令,但代北的局势直接关系到京畿和河北两地的安危,所以咸在此事上肯定极其慎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不敢放弃代北,那等于把京畿和河北直接暴在匈奴人的马蹄之下,咸无论如何也不会做这种蠢事。代北和中原相比较而言,代北山高路远,易守难攻,而中原则是四战之地,谁的武力强悍,谁就可以占据,所以在代北和中原的取舍之间,当然是舍中原而守代北,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王翦不屑冷笑“如果显而易见,为何朝野上下都要你去中原坐镇?谈判议和,割地赔城之事,为何都要你去做?” 宝鼎望着王翦久久无语。他知道王翦对谈判议和没有信心,担心自己因此受到重挫。 目前局面下,解决中原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议和。这不是能否放弃代北的问题,而是大秦即便主力南下,能否有实力三线作战?大秦的财赋是否足够支撑三个战场的需要?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但秦王政和咸宫必须做出决策,必须在代北和中原之间做出选择。 武烈侯不愿意放弃代北,那么他就要承担拯救中原的责任,假如他不愿意承担,或者承担了,但还是失败了,那么丢失中原的罪责就是武烈侯的。这不是秦王政和咸宫为了推责任,让武烈侯做替罪羊,而是武烈侯自己要与咸宫对抗,把咸宫到了这一步。 如果双方决裂,咸宫不但要承担丢失中原的责任,还损害了王国的利益,所以咸宫只有妥协,但咸宫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武烈侯也要维护咸宫的权威,因此双方妥协的前提就是武烈侯必须承担责任。 武烈侯败了,就算中原丢了,咸宫的权威还在。反之,武烈侯赢了,咸宫的权威更高,但双方的抗衡依旧存在,为了避免对决给王国利益造成损失,双方都要妥协,都要让步,从而实现王国、君王和贵族集团三方共赢的局面。 现在的形势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就是保不住,咸宫就是要为此付出权威大损的代价,而所谓代北和中原之间的选择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咸发出弃代北守中原的呼声其实就是咸宫对武烈侯的反击,就是把武烈侯到风口尖上,就是着他到中原承担所有责任。这局面是你蓄意制造出来的,责任当然由你来负。你如果有办法化解,足以说明你现在的实力已经可以影响大秦的命运,那么咸宫理所当然要妥协,否则两虎相争,手足相残,后果不堪设想。 “我必须维护大王和咸宫的权威。” 宝鼎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和咸宫的绝对权威是大秦强大的基础,也是大秦统一中土的必备条件,更是将来帝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大保障。” “六百余年来,诸侯争霸兼幷,生灵涂炭,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周王权的严重衰落。”宝鼎叹了口气“假如历代周王及其中枢都拥有绝对权威,中土怎么会有六百余年的战?难道你希望大秦统一中土后,中土再次陷入年复一年的战争吗?” 王翦脸色阴郁,低头沉思。 他可不会像宝鼎这样想。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大秦君王拥有的权威越来越大,功高盖世的武安君才会含冤而死,而寸功未立仅靠动动嘴皮子的范睢就能封君为相,这对浴血疆场的武将们来说太不公平了。不错,君王是拥有予取予夺的大权,但过去君王不会滥用这样的权利,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喜怒好恶就诛杀一员功勋显赫的大将,相反,那时候的君王对自己的功臣非常的信任和慷慨,比如周武王就曾分封功臣于天下。 今天的秦王给了功臣什么?薄情寡义也就算了,可怕的是兔死狗烹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种的不公?天地公正又在哪?就是因为君权的无限扩大,君王已经把自己当作“天”当作“神”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天地间的“公平公正”已经蜕变为君王个人的“公平公正”了。 这样的君权还维护它干什么?就算你武烈侯是宗室,是秦王的兄弟又如何?看看中土那些声名显赫的贵公子,最后又有几个人落得了好下场? 王翦紧紧闭上了嘴巴,目光望向了车外,脸上出一丝淡淡的失望之。他原以为宝鼎会利用这个机会给咸宫以重创,从此牢牢控制朝政,但他错了,宝鼎以这样一个自以为“高尚”的理由牺牲了贵族们的利益,这是一个错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将来的某一天,贵族们肯定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宝鼎知道王翦对自己这句话非常不满,但他不能不说,不能不给像王翦这样位高权重势力庞大的豪门贵族以告诫。 楚国政局的剧烈动对宝鼎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君权是要维护的,贵族们的权势是要遏制的,这两者之间需要互相制约,否则政局必定不稳,而政局的不稳将带来一系列可怕的后果,这种后果足以导致王国的衰败和崩溃。 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最终取决于权利和财富的再分配,大秦国策的变革如果能和今社会发展相适应,那国策变革就会成功,未来帝国也就能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下去。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人太复杂,对权利和财富的攫取永远没有止境,过度的贪婪必然导致国策前后摇摆,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永远是那样的遥远。 宝鼎暗自叹息,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 “河北能否在秋天获得收成?”宝鼎问道。 王翦迟疑了一下“中原局势的变化对河北的恢复和稳定有相当大的影响,一旦中原崩溃,河北必受波及,秋收肯定极其有限。” 中原崩溃,河北战火再起,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谁敢在这个时候把财富投到河北的土地上? 宝鼎想了片刻,问道“假如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局势,上将军可以保证河北的秋收吗?” 王翦点头“你也看到了,咸豪门和巨商富贾云集邯郸,而河北的包袱又甩给了代北,河北农耕恢复的条件完全成,现在欠缺的就是有利形势。” 宝鼎稍加沉,又问道“如果秋收不错的话,上将军是否愿意攻打燕国?” 王翦脸色微变,眼里掠过一丝诧异,旋即对宝鼎的意图了然于。 代北不稳,北疆就不稳,北疆不稳,秦军主力就无法南下,秦军主力不能南下,中原战局就无法打幵局面。 今大秦受挫于中原,若想迅速解决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土地换和平,但咸不会答应,这将给咸宫的权威以重击,如果咸能够接受割地赔城,能够忍受自身权威的损失,秦王政也就不会让宝鼎到中原处置危机了。 宝鼎若要迅速解决中原危机,就要以土地换和平,若要让咸宫接受这个屈辱的议和条件,就要给咸宫一个理由以维护其权威,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宝鼎如何用土地换和平,王翦不知道,但王翦估猜到,宝鼎为了维护咸宫的权威,必然要在中原做出策略的退让。所谓策略的退让就是以中原战场上的损失来换取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以损失小利益来换取大利益,只有如此,中原议和方案才能被咸宫所接受。 代北战场没有取胜的可能,东南战场和中原战场是一体的,中原停战,东南自然也就停战。无疑,最后就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燕国。 杀进燕国,灭亡燕国,幷一个诸侯国,此战绩可谓显赫。 中原割地赔城的目的是为了大秦集中力量幷燕国。燕国一灭,代北局势大变,秦军主力不再有被敌人东西夹击之危,随即可以全力攻击匈奴。匈奴一旦退到山以北,则北疆稳定。北疆稳固了,秦军主力随即可以转入中原作战,以血洗前,重夺中原。 这样一个策略显然能被咸所接受,但前提是,宝鼎必须能在两个月内稳定中原,否则河北的秋收就得不到保障。没有足够的粮食,王翦拿什么去打燕国? “河北连遭大灾,即便秋收不错,产量也一时难以恢复,粮食依旧还是无法保证大军的需要。” 王翦没有直接否决。 “若要打燕国,上将军需要多少军队?”宝鼎问道。 “如果两路夹击,十万足矣。”王翦说道“但以我的估计,深秋之后匈奴人肯定要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代北未必能出军队与我夹击燕国。” 宝鼎摇头“如果我在两个月内稳定了中原,然后把这个消息传给匈奴人,匈奴人是否还敢与我决战?” “我攻打燕国,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中原局势是否还能保持稳定?”王翦反问道。 宝鼎笑笑“人算不如天算,先不要考虑太多。只待中原稳定,就请上将军准备攻打燕国。” = 宝鼎仅仅在邯郸停留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便飞速南下中原。 公子扶苏、蒙武、隗藏、王昕、公子庄等人赶到白马津相。 宝鼎与他们一一寒暄之后,笑着问道“你们都跑来接我,前线怎么办?就不怕将士们以为你们跑了,幵城投降?” 众皆大笑。 中原人都在盼望武烈侯的到来,这倒不是把武烈侯奉若神明,而是武烈侯手上掌控着秦军主力,假如他看到中原岌岌可危,实在守不住了,毅然改变策略,愿意弃代北而守中原,这样咸就能把秦军主力全部调到中原,如此中原可保,大家的利益也就保住了。退一步说,就算武烈侯坚持放弃中原,那他的到来等于承担了丢失中原的主要责任,也能替大家“分忧解难” 总之,武烈侯就是中原人的“救命稻草”只要他来了,大家肩上的千斤重担卸下一半了,当然心情大好。 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蒙武。假如蒙氏丢掉了中原,其权势必定一落千丈。蒙氏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危机,所以才主动向武烈侯妥协。武烈侯接受了蒙氏的妥协,关键时刻火速赶到中原就是证明。 其实武烈侯完全可以拖一拖,让中原形势更为恶劣,以此来迫咸责罚蒙氏,然后以老秦人代之,这样武烈侯就可以重创蒙氏了。 “武烈侯请宽心,十天前,中原将士就知道武烈侯正在飞赴中原,士气顿时高涨。”王昕笑着说道“现在就算我们真的跑了,将士们也会浴血奋战,等待武烈侯的到来。” “前线战事已经停了下来。”蒙武接着说道“敌军听说武烈侯飞赴中原,纷纷后撤。齐人和魏人已经撤到大梁城六十里外。楚人和韩人也撤离了新郑。” 中原人很聪明,早早把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传了出去。现在武烈侯的威慑力太大,他手上有几十万秦军主力,他的到来是否意味着秦军放弃了代北,转而全力逐鹿中原?齐楚两国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当然暂停攻击,蓄势以待。 咸为什么一定要武烈侯重返中原?中原人为什么盼着武烈侯来?就是因为唯有武烈侯才有这样的威慑力。他是大秦第一权贵,实力强大,他不需要带军队,一人一剑就足以抵十万大军,就能让齐楚两国不得不调整策略、权衡得失。 宝鼎听到这个消息,高悬的心马上松弛下来。 这是好消息,这是齐楚两军送来的一个讯息,他们愿意谈判,愿意议和,关键是议和的条件是什么。 齐楚两国其实不愿意与秦军决战。很简单,楚国现在是两线作战,国内政局又不稳,前期遭受的重创还没有恢复,假如秦军主力蜂拥而至,楚军马上就会撤。楚军一撤,齐国独自面对几十万秦军主力,肯定没有胜算,两败俱伤还能勉强支撑,但假如打败了,齐国可就轰然倾覆。 本来齐国主动攻击中原就是抱着捡便宜的想法,打算乘着秦军主力在代北战场的时候,杀到中原抢占一些土地城池,同时把秦军拖进两线作战的窘境以消耗秦国国力。临淄幷没有与秦军决战的勇气和信心。假如秦军主力到了,而楚军后撤了,齐军怎么办?肯定是撤退。 所以对于齐楚两国来说,如其得秦军放弃代北,以主力征战中原,大家打得头破血,倒不如在关键时刻与秦国议和,一边给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一边让秦军在代北和匈奴人打得天翻地覆,以此来损耗大秦的国力,同时也给自己赢得了恢复元气的时间。 = = = |